阻击病毒饿死肿瘤,海洋生物“变身”医疗器械

2023-12-29 15:50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走进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简称“海药院”)的研发大楼,总能看到众多科研人员忙碌的身影。这个占地并不大的院所,集结了老、中、青三代“向海问药”人,曾研发出藻酸双酯钠(PSS)等多个海洋原创药物,目前正锚定打造中国的“蓝色药库”目标持续奋进。

近日,由海药院研发的II类医疗器械抗HPV妇科凝胶上市,这是山东省首个经过临床验证的抗HPV妇科凝胶。该产品的上市,让人们意识到,除了免疫抗肿瘤“注射用BG136”等海洋一类新药之外,海洋生物医疗器械产品也是“蓝色药库”的重要成员。这些成果频频出自青岛,一再验证了这片蓝色沃土是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源头和孵化基地。

创新研发抗HPV妇科凝胶

王世欣博士没有想到,她在中国海洋大学读书期间做的一些海洋多糖研究工作,后来能够转化成产品。“2014年,我们课题组针对海洋多糖开展活性评价时,发现有一种多糖类物质具有较强的抗HPV(人乳头瘤病毒)活性。”王世欣回忆说,当时国内HPV疫苗还没有普及,而且疫苗也只是发挥预防作用,针对HPV还缺乏有效治疗的手段,“我的导师管华诗院士后来就提出,能不能进一步研究这种多糖类物质,开发抗HPV相关产品。”

这就是海药院研发抗HPV海洋生物医疗器械的起点。王世欣毕业后,留在了海药院,在管华诗院士和李春霞教授的带领下开展抗HPV医疗器械研发工作。“2016年,我们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多糖类物质对HPV的治疗功效确实很好,能够阻断病毒感染,降低局部HPV载量,促进致癌基因转阴,发挥防治HPV感染的作用。”李春霞介绍,以此为基础,海药院正式开始研发抗HPV妇科凝胶。

无论是研发海洋原创新药,还是研发海洋生物医疗器械产品,都离不开对原料或者产品开展功效评价。李春霞仍然记得,由于HPV比较特殊,当时国内并没有动物实验模型。好不容易解决了这个难题,在动物体内证明有效后,团队于2019年底开始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青岛妇女儿童医院开展人体临床试验,却又遭遇了突然袭来的新冠疫情,导致受试者入院不便。“可以说,开展临床评价的过程并不顺利,但不管怎样,最终还是在2022年完成了临床试验,验证了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李春霞说。

2022年10月,海药院开始按照II类医疗器械分类和管理要求向山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报注册证书。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家对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程度实行分类管理。所谓II类医疗器械,是指那些需要对安全性、有效性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它相比I类医疗器械,例如口罩,管理要求更高;相比III类医疗器械,例如可植入人体的心脏支架,管理要求要低一些。2023年7月,抗HPV妇科凝胶获得注册证书,意味着可以上市销售。

眼下,海药院正联合青岛中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加快规模化生产抗HPV妇科凝胶,产品已经上市销售。海药院健康产业部主管邢严介绍,包括该产品在内,海药院研发的可用于小面积皮肤创伤、擦伤、切割伤等浅表性创面及周围皮肤护理的I类海洋生物医疗器械“液体敷料”和可用于外伤、溃疡、烧烫伤、褥疮等各类伤口创面的II类海洋生物医疗器械“海藻酸盐水胶体敷料”等3款产品均已上市,不断为公众提供安全、价廉的医疗“海洋方案”。


文章内容未完,原文链接:https://www.guanhai.com.cn/p/293841.html

文章节选自:《阻击病毒饿死肿瘤,海洋生物“变身”医疗器械》;青岛日报2023年12月29日


Page_h.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