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日气温的不稳定,越来越多人用上了暖宝宝、自热贴等取暖神器。在这些取暖设备为我们带来温暖的同时,有很多人也因取暖不当受到伤害,门诊许多烫伤患者也频频发出疑问:“为何我并没有感觉到发烫,只是温热,结果第二天起床被烫出个大泡呢?”本文就这些疑问给大家科普一下低温烫伤的相关知识。
低温烫伤的定义
日常生活中大家所理解的烫伤,通常因高温液体、蒸汽、明火等高温损伤引起,属于高温烫伤。使身体某一部分长时间持续接触中等温度(一般指44℃一50℃)的热源 ,造成从真皮浅层向真皮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的渐进性损害称为低温烫伤。
随着生活水平改善,生活用品对于高温的保护措施越来越周到,高温烫伤的患者也越来越少,而看似温和的低温烫伤却越来越常见。
低温烫伤的诱因
日常生活中,取暖设备如电热毯、暖宝宝,理疗如艾灸、神灯,甚至手机过载发热都会超过这个温度,可以说每个人身边都有潜在的致伤因素。
正常情况下,人体体表的各种感觉正常,接触热源一段时间后,接触局部会产生疼痛感,促使你远离热源起到保护作用。而当皮肤对温度、疼痛等感知觉减弱,就会导致对于低温损伤的保护反应滞后或消失。
对于老年人、婴幼儿、糖尿病患者、皮肤受冻的人群,由于神经反射迟钝,感知觉减弱,往往是被伤及皮下组织,甚至造成肌肉、血管等深层次损伤后才被发现。
低温烫伤的表现
低温烫伤与高温烫伤的表现有所不同,轻度烫伤二者都表现为局部的皮肤潮红、肿胀,但低温烫伤疼痛程度要比高温烫伤轻浅,很多患者因神经反应迟钝甚至感受不到疼痛。
而重度烫伤中,高温烫伤的损伤一般较为直观,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出烧伤程度。而低温烫伤的表现较为复杂,组织损伤由外逐渐透入到皮下组织,肉眼可见表皮损伤,但在局部清创处理去除损伤坏死的表皮组织后,可见皮下的深度损伤坏死。从面积来看,高温烫伤因损伤原因不同,面积可大可小,可发于全身各个部位,而低温烫伤面积一般较为局限,常见的低温烫伤多发于下肢、足部、后背等。
低温烫伤的紧急处理
轻度的低温烫伤一般只损及表皮角质层,表现为局部皮肤潮红、肿胀、疼痛,此时最简单直接的处理方法就是冷疗:用流水冲洗或者冰袋、冷毛巾湿敷至疼痛减轻、潮红退去为止。
一旦发现表皮出现水泡或者破溃甚至变黑,就证明组织损伤已经超过表皮角质层,达到皮下组织。由于低温烫伤的损伤特点,很难界定损伤的深度,因此对于没有医学常识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迅速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切忌自行挑破水泡,或者轻信涂牙膏、酱油等“偏方”,造成伤口感染。在前往医院过程中,可先用清洁的毛巾、纱布等保护局部,避免伤口受到污染。经医生局部清创处理去除损伤坏死的表皮组织后需避免创面感染,在征得医生同意后可局部涂抹葆湿曼液体伤口敷料促进创面愈合。
葆湿曼液体伤口敷料
低温烫伤的预防
做好以下几点,能有效避免低温烫伤:
使用暖水袋、电热毯等直接接触皮肤的取暖设备时避免温度过高,暖水袋可以套上一层厚毛巾,并随时更换位置,避免长时间作用于同一点,睡前拿开,电热毯睡前一定断电,不要整夜开启。
使用电暖器、小太阳等时远离热源,保持安全距离。
对于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病变患者等皮肤温度感觉障碍的人员以及婴幼儿等缺乏表达能力的人员,使用取暖设备时一定要有别人监视,可以让他人手背贴放于取暖处,帮助其感觉温度高低。
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中导致皮肤温度下降时,可先用凉水或温凉水复温,待肢体感觉恢复正常后再使用取暖设备,避免因组织和取暖设备温差过大造成损伤。